为什么总是阿里巴巴?

导读:时代进步早已脱离了单兵作战的英雄人设,团队作战的阿里技术人充当了这个时代的爱迪生,不断耕耘出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新成就,从飞天到PolarDB,再到城市大脑,这个时代的电灯逐渐亮起。



 

01

没有人再质疑阿里巴巴是一家技术公司了。
 
这一论断的直接力证是,以阿里云智能为代表的阿里技术力量在市场上的亮眼表现。云计算的市场份额一骑绝尘,客户数量的一马平川,城市大脑的合作城市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是研发资源的大力投入。阿里巴巴达摩院和蚂蚁金服罗汉堂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基础科学研究院进行得如火如荼,不管是区块链还是大数据,亦或者是人工智能,甚至量子计算,拿得出的并且实际应用的成果越来越多。
 
例如,在云栖大会的前一天,阿里巴巴平头哥就正式发布了一款正式流片的NPU芯片—含光800,要知道这款仅有半个手掌大的家伙在业界标准的ResNet-50测试中,推理性能能达到78563IPS,这意味着它比目前业界最好的AI芯片的性能整整高了4倍。分子分母同时进化,除了性能单一指标,含光800的能效比也足够抢眼地来到了500IPS/W,是第二名的3.3倍,用更低的功耗实现了更强的算力。还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不久的7月份其刚刚发布了震惊业界的玄铁910处理器,时间密集,产出效率高得离谱。

 


 

当然,阿里巴巴还是一家上市公司,技术收入的贡献也是衡量上市公司是不是技术公司的重要因子。在最新一季的财报中,单单仅云计算业务的贡献已经来到了77.87亿美元,实现了同比66%的增长。
 
前几年,阿里还陷入在究竟是一家商业公司还是技术公司的争论当中,现在这样的争论就显得不那么有意义了,市场已经用脚进行了投票:超过50%的A股上市公司和中国超过80%的科技类公司都在使用阿里云服务。
 
用阿里CTO兼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的话语回答就是,“我们是一家最有眼光、最有战略的商业公司,这件事情没有必要去颠覆它。我们只是想说,我们的技术也很成功。”
 
回过头来说,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发源于互联网的企业无论是百度,腾讯,还是新浪搜狐等门户巨头,亦或是现在炙手可热的TMD独角兽,无一不是从商业公司出发,大多数赚的还是依靠流量的广告销售收入。就算是稍微极客一点的360,杀毒软件本身的免费使用使其不得不去做浏览器等免费应用,仍然从流量市场来汲取收入。

 



最近市场上流传出一种说法,说中国B端市场受益最多的两家互联网企业,并不是我们常说BAT中的两家,而是阿里和360。从政府到企业安全意识的觉醒,360的安全技术得到认同,红衣教主除了忙360回归A股,其余全部时间都扑在了给政府企业做网络安全的知识宣讲上。与之对应的,是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这些技术输出上,阿里则占据了市场。
 
阿里和360在B端的突起,至少证明了一件事,在流量广告销售收入之外,还有一条依靠技术进步发家致富的道路。在经济大环境不明朗、广告销售市场前景不乐观的今天,各家公司多多少少受到影响,从蓝海市场变成残酷的红海厮杀,从数据板上来看似乎只有阿里还没有看到天花板。

02
 
商业发展的路径必然会有波动,而科技进步的方向则永不回头。
 
商业的成功支撑了阿里的现在,科技则要承担阿里的未来,要活102岁的未来。从上帝视角来看,阿里现在就刚好处在这个引擎轮转的过渡期。一面是,科技正在突破遮盖的商业光芒,并且独立展露出锋芒。另一面是,技术与商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再是单纯的商业供养技术,而是履带式咬合交替驱动,共同前进。


正是在阿里特殊的历史时刻,我们才能在今年的云栖大会上看到商业和技术共同绽放,共同争鸣的景象:既能看到从“五新”到“百新”这样的商业战略升级,又能领略到诸如史上最强大AI芯片含光800发布的骄傲共鸣;既能发现数字经济体在商业上的高效成就,又能感慨像量子计算这样高精尖科技每前进一步的来之不易;既能期待一个名叫阿里巴巴的商业操作系统的诞生,又能被阿里巴巴成为中国最大人工智能公司背后技术的超高复杂性所震撼……
 
这意味着,这家公司的技术力量、技术文化和技术语境已经做好了准备。所以这种环境下,发生了阿里云到阿里云智能不仅是名字而且是实质上的转变。


用逍遥子在云栖大会上的描述是“阿里巴巴的云是我们重新定义的云,不仅是云化的IT基础设施,同时具有高度实时交互的智联网,并基于核心的大数据计算平台引擎,与移动化能力结合,形成面向未来的云端一体化的工作平台、服务平台、用户平台、企业平台相结合的载体”。用张建锋的话来说是“从一家单纯的云的提供商,从IoT到协同办公、大数据、AI,到今天软硬一体化的云平台。”
 
读懂了阿里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就能够弄明白阿里云进化成阿里云智能的充要性。如果说过去,阿里云是为了支撑业务而被业务倒逼进化的产物,那么在现在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要求下,阿里云则必须要进化为阿里云智能,除了已经做到的云计算的提供商,还要变成各种技术能力高度被集成化的智能化云平台,成为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既是技术进步的要求,也是商业前进的要求,还是数字经济大时代的要求。


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来自于在阿里发展过程中,阿里技术已经自证式的成功。当然,这个过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其中至少经历了4个重要意识形态的转折点,分别对应的是技术价值观的重新认识,数据能源的重新理解,基础研究的全新方式,人工智能的正确评估。
 
在实现路径上,阿里将其演进过程归结为八大技术战役,决定技术导向的宁波会议、开启分布式时代,打通淘宝和天猫“烟囱”的五彩石项目、自主核心技术,发动观念革命的去IOE进程、算力普惠的飞天系统、掘金DT时代,塑造数据思想意识的IDST研究院、面向DT时代的中台战略、追寻技术根源基础科学研究的达摩院、AIOT时代的基础设施平头哥。
 
看懂了这八大战役,也就理解了阿里技术的今天。
 
首先是对技术价值观的重新认识,从业务支撑导向变为普惠导向。技术普惠是阿里巴巴使命的必然选择。“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本身就包含了输出和服务思维,除了让自己的生意不难做,还得让客户的生意变得容易。从单纯支撑自身业务的技术架构转变到服务大众的普惠技术产品,这几乎是再造另一个话语体系的阿里,在这个过程中阿里经历了几乎绝望的长征。
 
2007年的宁波会议,扫除了百亿美金市值阿里在高速发展期对于未来十年的战略迷茫,确立了“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技术为发展核心的战略思想。
 
2008年的“去IOE”观念革命,则从根本上提出了“云化”的全新计算资源解决方案,摒弃了长期以来从成本和能力卡业务发展脖子的国外垄断的IOE硬件解决方案。
 
2009年的五彩石项目则解决了以淘宝和淘宝商城为例的多业务语境下的技术发展症结,终结了“一家人两个烟囱吃饭”的历史遗留问题,开启了分布式发展道路,避免了重复造轮子带来的资源浪费。


而2009年,飞天系统的自研更是从操作系统层面自主创新,开启了超大规模通用计算平台的奋斗之路,“拿命填”出一条以在线公共服务方式为社会普惠计算能力的道路。
 
接着,世界发生了变化。苹果手机的发布带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并且成为用户身体的延展,个体在线化的进程得以被加速,移动浪潮席卷全球。在这个浩浩荡荡的过程中,个体数据不断在线化,由点及面,汇聚成网。



作为中国第一大电商平台的阿里,如同一个巨大的水池,数据就像是水分子,不断汇聚成河向里面涌来。在很长的时间里,尽管阿里已经拥有了海量的数据资源,但仍然只能将其束之高阁,拿它毫无办法。
 
王坚当时对后来的蚂蚁金服首席数据科学家漆远形容这个阶段是“阿里巴巴是坐在金山上啃馒头。金山是阿里巴巴拥有的丰富数据,这些数据的价值并没有被挖掘出来,‘数据就是土壤,但如果在这片土壤上没有盖起大楼,土壤本身就没有价值’”
 
阿里第一次对这些数据采取行动,是在2014年赴美上市之后第二天,一个名为iDST(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instituteofDataScience&Technologies)的神秘部门在硅谷诞生。尽管这被认为是没有结合业务而诞生的不太成功尝试,但却在阿里数据思想意识上发挥了较好的启智作用。
 
后来,在方式调整业务结合的尝试下,数据科技开始在整体体系中显现力量。阿里对外关于数据的发言也开始变得暧昧,“数据是电网”、“这个时代应该叫做DT时代”,并化为2016年马云在云栖大会上发布的“五新战略”中“新能源”。为此,阿里还专门推出了至今仍被世人所推崇的面向DT时代的中台战略,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成为阿里近几年来高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03
 
阿里驶入无人区是必然趋势。回顾这些年的风口变化,移动红利已经被消耗殆尽,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研究尚未成形。商业技术应用不断逼近前沿技术研究,中间的“鸿沟”越来越小,头部企业都得面临一个相同的抉择:在基础研究上必须要投入巨大的金钱和精力。


阿里的选择是创造性开办了达摩院这样一个基础科学研究机构,涉及的范围不仅涵盖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还包括像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
 
专业范围倒也常规,运作模式上却显得有点怪异。既不像过往我们所熟知的企业研究院贝尔实验室和施乐帕罗奥托研究中心,又不像最为常见的大学研究院。这两者的研究方式都是通过从科学角度出发拟定的选题,进而去专研深究。然而达摩院却从商业角度出发,立足于当下来拟定选题,阿里在现实发展中遇到哪些难题,你们这些科学家在哪些方向在努努力,就能解决当下遇到的瓶颈。
 
前沿研究就好像是在穿越迷雾,传统的研究方式则是通过不断地尝试,以找到穿越的方式,就算是穿越过去了能准确达到自己预想的目的地,仍然是小概率事件。
 
达摩院的方式则像是自己身上系了个绳子,拖着绳子每走一步在一棵树上系个结,使得自己总是往前走,并且每一步都算数。这种方式用达摩院金控科技实验室负责人、蚂蚁金服副总裁蒋国飞的总结来说就是,“如果看不清5000米以外的事情,我们就先结合业务,看看500米外有什么。”


从经济角度来看,传统研究方式从一开始就需要不断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外在的不确定因素会比较多。而达摩院的方式则是循环渐进式的,不断地通过其成果商业化而得来的利润以进一步投入研发,稳定性会高一些。
 
从每年腾讯和阿里举办关于科技趋势的大会上,你也能明显感受到这种路径差异。腾讯每年的WE大会,不是诺贝尔奖得主演讲未来愿景,就是和霍金畅谈浩瀚宇宙。而阿里的云栖大会则会更多的是技术交流,顶多也就是那种稍微踮踮脚就能够得着的议题。
 
如果单纯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思路来看,腾讯的这种对于前沿科技偏理想主义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其内生的业务中实在是很难找到较好应用场景,其产品和业务形态都偏娱乐化的,导致其可创新的范围比较受限,比如其就经常以王者荣耀来作为人工智能的试验平台,并把这个资源开放给各种研究院。
 
相比之下阿里就显得幸运很多,其有大量的业态和技术产品能承载人工智能的试验,谷歌云前AI负责人李飞飞就曾表示,云计算带来的是AI的普世价值,云可能是AI目前最好的落地平台之一。阿里的追求也是大相径庭,想把人工智能的每一点进展都沉淀到其技术的基础设施中,以发挥最大普世价值,润物细无声。


百度则是另一种路径,更加激进地追求AI在单个应用场景下的理想状态,比如无人车业务。不过对比起其本业搜索业务来说,这样的理想追求,可能显得有些割裂和格格不入。最近的消息,百度也开始对外说,将AI融入到搜索业务的基础设施中。
 
当然,阿里也有另一个维度的理想主义。博士曾说“现在我们回顾以往的技术革命性突破,可能发源于十几二十年前甚至更早,这些全部都来自国外的某大学、研究所、外企,基本上没有国内企业的。今后我们希望,在比如30年后,当你回头看这一波的技术浪潮的发源地,你会发现说这是来自于中国的一家叫阿里巴巴的企业。”
 
这应该算是科学家,技术人最纯粹的理想了吧?
 
04
 
阿里巴巴创造了一个太大的奇迹以至于在过往10年甚至15年的时间里,这家公司或者其创始人每每在技术布局、管理创新、赛道抢占、概念发布上有任何动作,都会引起业界的集体躁动和行为模仿,没有人不想握住通往下一个时代的车票。
 
这种现象在近10年来尤为明显。支付宝的诞生和蚂蚁金服的迅速成长,催生了大量在互联网+金融这个泛领域里面掘金的人和企业,几乎所有人都打着“如果银行不改变,就改变银行”的旗号,在没有技术积淀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去从事借贷放贷高风险业务,大多数人最后落得一地鸡毛。
 
出于战略需求重仓投资了滴滴和ofo等出行公司,上演激烈的赛道之争,又被外界误读为对共享经济的无端信心,一时间共享经济泡沫空前。



基于自身业务发展提出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发展思路,再一次被创业群体所激进借鉴,无人货架、无人便利店等开始泛滥,更有甚者无人猪肉贩卖机/橙汁机等另类产品也出现在大街小巷。最近的案例是,阿里巴巴近几年随着内部架构重塑而诞生的中台战略,也开始成为业内标配,学得似是而非,中台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们新的执念。
 
对于这样结果,阿里巴巴的发言人马老师早就有过预判,甚至留下那几句至今时常被人传颂的名句:“向阿里学习,但不要学阿里”、“学习阿里巴巴,永远成不了下一个阿里巴巴”、“阿里的成功经验不要学,要多借鉴阿里的失败经验”。
 
除了马老师的告诫,如果进一步深究阿里巴巴成功的原因,分析其历史中几个决定其发展路径的重要进程,你可能会得到一个近乎于绝望的答案:几个关键节点或者成功产品的由来,除了尽人事之外,听天命似的偶然才是影响其发展的决定性因子。
 
比如,蚂蚁金服全球独角兽的炼成离不开支付宝的成功,但是决定淘宝发展的支付宝的由来却是担保交易的发明,在一些事后记录的文字中将这个发明过程形容为“在耳边打了一个响指”,这种灵感似的发明已经超脱了奋斗能够产生的结果范畴。


再比如,现在被誉为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大练兵的天猫双11,练兵意义已经超越了其本来的促销作用,除了品牌的塑造,对于各个业务线的协同和技术的考验和进阶让其更加受益匪浅,你能想象2009年这是为了解决库存、挽救淘宝商城生存而设计的营销活动?从结果不能推导最初的决策原因,探寻一个偶然发生的结果也就失去了意义。
 
但是,近几年来,这种“偶然”诞生的庞然大物们,竟然开始呈现出常态化出现的态势。
 
盒马鲜生的凭空诞生,一时间万人空巷,“盒区房”成为房地产炒作的热门词汇。社交战争失败后,由来往app转变而来的组织沟通软件钉钉,突然之间发现了b端潜力,从小b业务发展到大b业务,从企业战场开始收割政府市场。操作系统折戟后,云os淡出行业视线,却在互联网汽车风口下找到新的立足点,重新焕发生机,斑马汽车应运而生……衍生速度,不禁让人瞠目,心里发问:为什么总是阿里巴巴?
 
关于这个哈姆雷特式问题的解答,就像是每个人打开的淘宝界面一样千人千面。
 
常见的说法是愿景驱动,例如转行做自媒体的房地产老板冯仑最近就在其个人公众号《冯仑风马牛》里缅怀马云的卸任,其中就把这个过程比喻为作业和做题的关系,讲到阿里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大作业,不断布置小题,支付宝是交易问题的小题,菜鸟是物流问题的小题,阿里妈妈是系统管理、软件开发的小题、阿里云是计算能力的小题。


数据驱动是技术范儿一点的观点。其支持者认为,过往的成功赋予了强大的数据积淀以及优秀的数据分析能力,这就好像是已经在贫瘠的土地上铺好了一层肥沃的黑土,依托于此,万物生长。于此的证明上,盒马这种数据高度集成化的业务就是绝佳的例子,更新的期待是人工智能的长成,云计算俨然是AI的天然沃土。
 
阿里也有一套自身话语体系——从形式上来说是数字经济体,从方式上叫商业操作系统。
 
从名称就看出,阿里把自己定位为以数据作为生产资料的商业综合体。在庞大商业体系中,数据扮演的角色是能源,是血液。血液在体内不断流动,循环往复,促进整个机体的运转与生长。在数据作为新能源的话语前提下,诞生各种各样具有技术普惠功能性的产品和业态都是不足为奇的。
 
从路径的角度上看,什么是商业操作系统?将各种技术能力以及商业生产要素中各种能力高度模块化、标准化、集成化的平台,需要支付,有支付宝,需要物流,有菜鸟,需要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有阿里云……应有尽有,正如手机应用层面有各种各样的APP一样,商业模式也能实现柔性定制。
 
用阿里技术总设计师王坚博士在《在线》一书中的观点来看,这就是好像是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一样,并不是知道了太阳系才去发明望远镜去观测,而是发明了望远镜之后才蓦然发现原来我们是处在太阳系中,并不是知道了生命是由细胞构成的才想着创造显微镜去尝试了解,而是有了显微镜我们才知道原来在肉眼不可见的量度下还有一个栩栩如生的万千世界。
 
不难看出,阿里新故事都是在以数据作为新能源的语境下发生的。阿里只是在用技术去创造基于数据能源的普惠业务,去向技术追寻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解决方案。各种外界看来似乎毫不相干的创新业务,在内部视角看来似乎都有必然的统一。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阿里繁荣的商业掩盖了其技术的成功这种误读,就其本质不过是内外认知的语境差异。
 
从外部看,这种差异造就了前文所述大众视角下的偶然性。这样的观感,好像电力时代混沌之初的GE爱迪生啊!人们总是感叹,为什么这个人这个公司如此厉害,不断创造或者改进以普惠众生的电子产品,从电灯、电报、打字机等等,发明家的灵感源远流长,连绵不绝。
 
原因就是其笃定了电力将会是那个时代的新能源和新的生产力。
 
毫无疑问,阿里巴巴当然就是算力时代的GE,认定数据将会成为时代的新能源。时代进步早已脱离了单兵作战的英雄人设,团队作战的阿里技术人充当了这个时代的爱迪生,不断耕耘出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新成就,从飞天到PolarDB,再到城市大脑,这个时代的电灯逐渐亮起。